笔趣阁 > 那年那少年(张筱) > 第36章 第十七章(下)

第36章 第十七章(下)


又是一年暑假,林姗姗回到凌阳的时候,正值中学的五十周年校庆。

        校门口拉起巨大的横幅,升起了红色的气球,迎接各届校友回家。姗姗本不想来,奈何江钰洁在寝室□□群里不停轰炸大家,说和去北京的室友们好久不见了,要趁此机会回校约个饭聊聊天,于是就和大家约在中午校门口见。

        钰洁见到三人两眼放光,随即扑过来给大家了一个大大的拥抱:“啊啊啊啊啊啊想死你们了!”

        然后她又松开,看看晓婧又看看姗姗:“我刚军训完真的黑了好多啊,但为什么你们还是这么白??”

        晓婧笑道:“我们军训赶上了好几个下雨天,还不如高中时候辛苦呢。你知道北京其实不怎么下雨的,但拉练那天雨实在太大,最后直接取消了改成在室内拉歌,想晒黑也没有机会。”

        钰洁表示不服:“大学军训不拉练也是一种遗憾好吧?”

        “是是是。”晓婧敷衍地应和着,“搞不好以后还有机会的。”

        四个人一齐走进校园,像是刚出道的女子组合。

        说唱担当江钰洁噼里啪啦地吐槽着大学生活的种种,说理工类大学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好久没看到可爱女孩子了,硬是要紧紧粘着大家。门面担当韩彦是被粘着的主要对象,她在经历了一年化学的捶打之后,反而变得更坚韧又成熟,令江钰洁不禁感叹学弟们口中的“化学女神”并非浪得虚名。忙内杨晓婧清新可爱,相比高三成天穿着校服埋头于题库的疲惫模样,如今摘掉眼镜后她显得年纪更小,完全可以混入初中志愿者的队伍里。

        队长林姗姗带了相机给大家拍照,一一照顾着大家想和花花草草以及签名墙合影的愿望。她不时调整着角度和相机参数,尽力做着最好的摄影师。

        一组照片拍摄完毕,韩彦伸出手来想接过她的相机:“姗姗,我也给你拍几张?”

        “我就不了吧。”姗姗推脱着,但还是把相机递给了韩彦,“你们先看看效果?”

        “我喜欢这张抓拍!”钰洁指着她在签名墙前搞怪的照片说,“就要这样自然的效果。”

        “晓婧你看这张。”韩彦不停地按着“上一张”,看到不错的就拿给晓婧看,“你很会摆姿势诶,一会儿我也要试一下这个角度。”

        晓婧点头,也对照片甚是满意。

        不知不觉翻到头,韩彦没太注意,又继续按了向前的按键。

        这组照片的前一张是高考刚结束时姗姗拍的林轶恒,他笔直地站在实验中学的教学楼前,青涩而温暖地朝着镜头微笑。

        韩彦慌乱地按了后退,把相机调回拍摄模式还给姗姗。她见姗姗神色如常,自然而然地接过相机,才稍稍舒了口气。

        四人久违地在学校食堂吃了午餐,然后一同去办公室找班主任周老师。

        周老师的办公室里挤满了好几届的得意门生。她见四人拘谨地在门口张望,便招呼她们赶紧进来,满是自豪地给大她们好多的学长学姐介绍道:“这几个可真的算是你们的小学妹了,去年才毕业的,都考得特别好。”

        周老师对每个人的学校专业都如数家珍,也问起她们大学的新生活。听说姗姗即将转去学希腊语不禁竖起大拇指:“很有勇气!是该趁着年轻出门多闯荡。”

        她又给姗姗指了指一旁的一位漂亮学姐:“这位应该是大你十多届的学姐了,也是y大毕业的,现在是著名的古希腊语翻译,你们改天可以聊一聊。”

        学姐笑着看过来,谦虚地说:“算不上著名,只是爱好罢了。”

        学姐一旁的男同学偷偷戳穿她:“只是爱好还能做到这个程度的话,同等类比我应该早就踢进世界杯了。”

        周老师哈哈大笑:“所以我是导致你落选世界杯的元凶了?”

        “当然了。”那位男同学从善如流地接过话茬,“要不是老师您高中教得太好,我也不会狠下心放弃足球沉迷物理啊。”

        四人在周老师办公室待了半个小时,听大家聊起这十几年来学校的变化和毕业后各自的发展,姗姗第一次莫名地升起了对于母校的归属感。这种感觉在之前六年的中学时光里似乎从未出现过,此刻却汹涌而来。

        她承认自己当时可能把很多思绪放在了遥远的迎海,或者就是自己的学业和活动上,最初对于凌阳的校园和社交是有些排斥的。但与校友和同学之间这种奇妙的联结感,在提起共有的回忆时忽然变得无比坚固起来。

        也忽然理解了高二开学时周老师说的,以前带过的学生,兜兜转转多年后还是会因为一样的高中回忆而成为伴侣。

        “上午唐致远和你们班的几个男孩子也来过了。”周老师和大家聊着聊着,话题又转到林姗姗她们身上,“你们班好像有十多个人在北京吧。推荐保送那会儿,唐致远来问我,说林姗姗报了哪个大学。后来他也考到北京,我还觉得互相有个照应挺好的。但好像没有下文了?”

        江钰洁在一旁促狭地笑,悄悄跟姗姗耳语:“我是不是高二就跟你说他喜欢你了?你还不信。”

        姗姗嗔怪地看她一眼,向周老师摆摆手:“我们几个在北京的同学有时候还会聚一聚的,但唐致远他们学校太远了,交通不太方便,就不常来。”

        “对,他那儿是挺远的。”周老师略带遗憾地说道,“不过你们现在都还小,也不急着谈恋爱。以后要是找到喜欢的、合适的,有机会也可以像你们学长学姐这样,一起回学校,带给老师看看。”

        钰洁和晓婧脸红红地点头。

        林姗姗想,恐怕,没有机会了。

        办公室不断有新的一拨校友前来拜访,林姗姗她们四人便和更早来的其他几个学长学姐一起先行告辞。

        姗姗在办公室门口和学古希腊语的学姐交换了联系方式,一眼瞥见方才说“沉迷物理”的学长还在不远处等着学姐。

        学姐见姗姗有些疑惑,便直接把学长拽过来对姗姗说:“忘了介绍了,这是我男朋友。”

        江钰洁倒是毫不惊讶,凑上来问道:“学长是学物理的?”

        “是啊。”学长点点头,“你也是?”

        钰洁摇头:“本来想报的,但家里觉得应该学个更偏应用的好找工作,就学了机械。没想到这专业啥都要学,可比高中物理难多了。”

        “我也是觉得高中物理有趣才继续学的。”学长说,“可惜大学快毕业时发现专业对口的工作确实很难找,只好跨考了电子信息方向的研究生。不像你们学姐啊,古希腊语一条路走到黑。”

        “学姐当时为什么会学古希腊语呢?”姗姗觉得好奇又佩服,“而且最后还坚持下来了,真的好厉害。”

        学姐想了想,说道:“其实本科的时候,古希腊语还不是我的专业,只是我为了凑学分而选的选修课。算是机缘巧合吧,没想到后来还真的慢慢喜欢上了。毕业的时候我跟我的朋友说起我要放弃金融行业做全职的古希腊语翻译,大家都劝我再想想。只有周老师和我男朋友觉得这是特别酷的一件事。我很幸运拥有足够经济基础让我可以任性地做自己喜欢和觉得有意义的事情,所以也没有挣扎在什么理想和现实的博弈中。我会坚持下来,可能只是因为我能确定对于我的人生来说,这才是最好的选择吧。”

        学姐说完,微笑着问姗姗:“你呢?你是因为喜欢才选了希腊语,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

        “我现在可能还处于‘机缘巧合’的阶段吧。”姗姗自我反思道,“之前老师和爸妈总说,要做好未来规划什么的,所以我算是按部就班地长大的。选学校和专业时我总觉得要保险一点,但还是会想着,会不会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所以我现在很期待能像学姐一样,发现希腊语就是我人生中最好的选择,发现我正在走向自己喜欢的、想要的未来。”

        学姐拍拍她的肩鼓励道:“加油呀林姗姗。如果确定了选择,就一直往前,别回头。”

        八月中旬,希腊语专业二十人的录取名单正式公布。从中文系成功转系的除了林姗姗,还有全系第三名颜菲。辅导员打来电话通知她们提前回校准备办理签证,姗姗便迅速买了两天后回北京的火车票。

        正收拾行李的时候颜菲打来电话,询问她什么时候回学校。

        “我也正想打电话给你呢。”姗姗说,“我后天回去,你呢?”

        “我还没买票呢。”颜菲犹豫道,“爸妈想让我在家多待几天,毕竟之后一整年都回不了国,但我又怕晚回学校会耽误事儿。”

        “应该一周之内回去都行。”姗姗笑,“不过这么一想,我爸妈好像都没怎么挽留我,什么都让我自己决定。他们现在自己在客厅看电视,完全没有对我依依不舍的意思。”

        “那我和你真是完全不一样。”颜菲感叹道,“我已经被我爸妈念叨了一整个暑假了。自从我报了名之后,他们一直在想方设法劝我放弃,给我列举了各种国外的可怕之处,说我一定适应不了希腊的生活。”

        “应该是更希望你能在比较近的城市,可以随时回家吧。”姗姗问,“那你最后怎么说服他们的?”

        “和他们推心置腹地彻夜长谈了一次。”颜菲回答道,“我读高中的时候就想学小语种了,最好是没什么人会的那种,可惜保送的时候根本没有这些选择。现在终于有机会能圆梦,我肯定不会放弃。”

        颜菲选择希腊语是真的喜欢。那她呢?

        姗姗收拾着行李,在书桌的上层抽屉里意外地翻到了高中时候用的,已经积上一层灰的草稿纸。她的字小小的,密密麻麻又整整齐齐地地写满了一整页的数理演算。不过才离开高中时期一年,那些公式和推理却都快被大脑擦除干净,其中的希腊字母即将被赋上新的含义,仿佛堆满教材和练习册的课桌、没完没了的考试排名都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

        草稿纸的反面,是那时她偶尔停歇休息时的无意识涂鸦。有一些是她看不懂的圈圈划划,一些是她给自己认真的打气,旁边是比正常字体大一些的一个“林轶恒”。姗姗总是记得他小学的时候是怎么在本子上写自己的名字,当时好像是刚跟他讨论完一道题,两人聊起小学时候的事情,她便悄悄模仿了他的签名拍给他看。

        林轶恒自己都觉得讶异:“我小学的时候字这么难看吗?”

        他翻出小学时候的本子,才发现姗姗写得几乎一模一样。他不服气地给她传来自己高中的课本扉页,“林轶恒”三个字写得工整好看。林姗姗一眼发现他的“林”字好像也刻意模仿了她的笔迹,中间有个折返的连笔,不由就想微笑。

        草稿纸的下层是林轶恒高中写来的十多封信,见证了那两年她所有的少女时光。她一一拆封重读,再把信纸放回信封,忽然产生了一种类似于怀旧的情绪。

        比起林轶恒,她可能更怀念当时勇敢的自己。那时她总是下了体育课就去传达室翻找信件,取到信后一鼓作气地跑回教室,连汗珠都在熠熠闪光,仿佛要向所有人宣告自己的心跳。她喜欢用前两节晚自习迅速做完当天的作业,第三节晚自习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摊开信纸,像是日记一般报告自己琐碎的生活。最后贴好邮票,塞进邮筒,祈祷它们平安抵达。

        高中的生活枯燥辛苦,但对她来说,也最最单纯而快乐。

        翻到最后几张草稿纸,是她认真做过的未来专业规划。她列了六个还算有兴趣的专业方向:小语种、新闻、cs、环境科学、建筑、哲学,却又把最后两个划掉。她已经想不起为什么会把小语种放在第一个,也许她潜意识里并不排斥,甚至曾经偏爱过它。当初她没好意思和其他人谈起,直到此刻,才真的打算坚定地沿着这条路往下走。

        再往下翻,是更久远的,小学的周记本和光碟。2004年9月,她在一篇题为“长大后,我想……”的小作文里写道:“长大以后,我想去希腊当记者,我喜欢写新闻,也喜欢拍照片。……我想去遥远的地方看一看,把中国的文化带到希腊,也把希腊的故事带回来。”

        时间过得太快了。

        姗姗用了一整年的时间来缅怀那些所失所望。关于林轶恒的,也有与他无关的。恍然回头才发现,她好像浪费了太多时间来遗憾,来强迫自己放下。

        如果总是耿耿于怀失去的那些年,会让未来也黯然失色吧。过去的存在,过去的喜悦悲伤,也许都是去往未来的钥匙。

        穿过十年的时光,那些和他一起的记忆,突然又泛起了最初的模样。冥冥之中,那些迷茫的岁月和年少时的梦想相互交织,仿佛她的未来本就应该是这样。

        多幸运,她还有再一次选择的机会。

        姗姗想,请时间等等她吧,让未来自由生长,也好让她迎头赶上。


  (https://www.shengyanxs.com/read/18560721/1748464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shengyanxs.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shengyanxs.com